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聚焦

胡同里的“中医书院”

时间: 2018-11-26 10:04 发布人:黄秋实 浏览:

  在《论语》中,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 颜回、子路、子贡分别向孔子问“仁”,得到孔子不同的回答。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场景,展现了师徒授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和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。而今,这种教育模式正在孔子的故乡山东重现。

  走进位于济南市信义庄南街30号的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,眼前会出现类似“穿越”的一幕。在树影婆娑的小院里,一群学生正围坐在一起背诵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,他们的老师孔乐凯正含笑注视着他们。

  像书院,像私塾,是学生们对于这个研究基地的评价。在这个位于胡同里的小院中,他们迈出了创新中医传承模式的第一步。

  十年就做一件事

  与济南名胜千佛山紧紧相依,没有显眼的门牌标识,也没有华丽的门面装饰,研究所不起眼的小门分割了喧闹与宁静。

  今年10月,在创立十周年之际,这个研究所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“经典中医传承基地”荣誉称号,以肯定它在中医学术传承方面作出的探索与努力。门外是“热腾腾”的荣誉,而门里则是十年的沉潜。

  创立之初,包括创始人孔乐凯在内,谁也不知道这种学术传承的模式能否成功。

  1996年7月,孔乐凯从吉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硕士毕业后,觉得西医理论无法解答他对人体和疾病的许多疑问,转而自学中医。2001年,他考上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,三年后,他毕业留校任教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内科医生。

  但是,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,孔乐凯常觉得,自己虽然将中医药大学的课本知识装了一肚子,但在临证时仍然疗效不显。

  也正是这一年,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深刻的著名中医——李可。李可的从医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震撼。在跟随李可学习的过程中,他在临床中更加得心应手,逐渐意识到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。

  2008年,孔乐凯试着跳出原来的模式,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。他想找到一条能够有效传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新道路。

  他的想法与李可不谋而合,那一年,李可亲自为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挂牌。“正是希望中医后辈对经典能存敬畏之心,传承基地的名字被确定为‘经华卉典’。”孔乐凯说。

  研究所创立之初,只有孔乐凯的几个学生,随着研究所的口碑越来越好,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来到研究所继续学习。孔乐凯面临的问题也已经从当初的“能否成功”到现在的“如何发展”了。

  师带徒中传经典

  2012年初,做了十余年乡村医生的宋丙来想拜孔乐凯为师。孔乐凯列举了几本书,问宋丙来是否读过,其中有李可的《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》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以及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黄帝内经》等,宋丙来摇摇头。于是,孔乐凯让他回家看半年后再来找他。

  宋丙来在家潜心看书后,经过考核,成为了研究所的一份子。考虑到他经济拮据,孔乐凯不仅没有收他学费,还每月给他600元生活补助。

  与宋丙来不同,1993年出生的王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,接受过正规的中医药高等教育。他毕业后仍然感到在临床中遇到的很多问题,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答案。

  听说有师兄去了这个研究所学习,他也有些心动。相比于毕业后进入公立医院工作,这无疑是一个“非主流”的选择,但王兴觉得,在这里更能将中医基础知识尤其是李可的学术思想学扎实。

  在研究所,学习的课程分为大课和小课,大课一般是五六十人,小课的学生人数是2~3人。选择学习哪些课程,可以自己选择。

  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与老师和前辈交流,研究所将招生人数控制在60人左右。

  “我们几乎是24小时和老师在一起,从言传到身教,从理论到实践,全面学习,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。”王兴说。

  在研究所跟师学习数年后,宋丙来深感自己取得了很大进步。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给了更多基层乡村医生,希望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成长。

  “好中医不能只看中医书”

  在研究所的课程表上,除了中医课程,还有西医技术、心理学、哲学、现代科技、国学基础等课程。

  “好中医不能只看中医书!”增加这些课程的学习,孔乐凯有自己的考量。他认为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员提高个人修养,更好地学习中医。

  研究所成员安增亮说:“学习西医技术对于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有所裨益,学习心理学能够帮助你与患者更好地沟通,而哲学、国学基础等课程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
  回忆李可对自己的教导,孔乐凯至今仍感念在心,他最佩服的就是李可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。他深知中医的成长是漫长的,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读书和思考。对于自己和学生们,他也一直这样要求。

  十年来,研究所不仅培养了一批深耕经典、潜心临床的中医师,而且将更多的学术经验无偿分享给乡村医生、社区中医师,带动基层中医学术水平进步。

 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对这种中医学术传承模式表示高度认可。他认为研究所育人以真为先,因材施教,在实践中实现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,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学术传承模式。

  如今,研究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,可学生们还是喜欢把研究所称为“陋室”。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是他们对研究所的自勉。抱着谦卑的学习探索之心,这个研究所还将在中医学术传承的道路上,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