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盲目进补不可取!女性冬季养生大有讲究

时间: 2023-01-21 11:36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
  天气渐凉,很多女性朋友会在冬季进补一些食材和汤药,比如黄芪乌鸡汤、当归羊肉汤、阿胶糕、红枣枸杞桂圆茶等温补食材。但有的人常常一吃就出问题,轻者口苦、咽干,重者咳嗽、爆痘等。冬季养生到底应该怎么做?

冬季进补有讲究

  《黄帝内经》作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理论的开山之作,指出人与自然、气候和谐呼应是四时养生的根本。中医养生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,随春而“生”,调养肝气,舒调气机;应夏而“长”,调理心气,疏通暑气;迎秋而“收”,收敛润肺;临冬而“藏”,固摄肾气,养精蓄锐。

  因此,春夏应保养阳气,秋冬应保养阴气。立冬以后,万物敛藏,阴气最盛,生机潜伏,个人因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、饮食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体质差异,应在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上科学辨证养生,若保养得当,体质可以得到调理改善。如果不顾自身体质大补、蛮补容易导致调摄失宜、伤及元气、种下病根。

  因此,盲目进补不可取!

根据体质进补才靠谱

  1.气虚质

  患者多元气不足,可有疲乏、气短、自汗等气虚表现,肌肉松软,易感冒。饮食上以补气健脾为主,吃性温、偏温的补气的食物。多食用如黄豆、白扁豆、鸡肉、香菇、大枣、桂圆、蜂蜜等;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,如空心菜、生萝卜等,平时多晒后背,补充阳气。尽量少做长时间剧烈运动。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。

  2.血瘀质

  主要因机体血行不畅、瘀阻导致面色偏暗,嘴唇颜色偏暗,舌下静脉瘀紫,容易烦躁、健忘,性情急躁。冬季养生饮食建议选择活血、散结、行气、疏肝的食物,如山楂、油菜、桃仁、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;酒可少量常饮,醋可多吃,也可喝玫瑰花茶、茉莉花茶等可以疏肝解郁、活血行气。诸如地黄、丹参、川芎、当归、三七等活血之品也是冬季女性血瘀质进补首选。日常可适当运动改善体质。

  3.阴虚

  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体内阴液亏少,常见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:干燥和虚热,阴虚干燥日常可能出现口燥咽干、唇鼻微干、眼睛干涩、大便燥结、小便短少、皮肤干燥、易生皱纹等症状;而虚火内扰可表现为性情急躁,外向好动,活泼,五心(手、足、心)烦热,面色潮红,有烘热感。

  冬季饮食应忌食辛辣、少烟酒,多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,以滋阴潜阳为法。常选择的食物如芝麻、糯米、绿豆、枸杞、雪蛤、螃蟹、牛奶、牡蛎、蛤蜊、海蜇、鸭肉、猪皮、豆腐、甘蔗、桃子、银耳等。冬季应多参加运动,坚持锻炼,经常跑步,爬山、打球(网球、羽毛球等),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,但不宜桑拿。

  4.阳虚质

  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、阳虚生里寒的表现,常表现为面色苍白,气息微弱,体倦嗜卧,畏寒肢冷,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,以心、脾、肾阳虚为常见。冬季饮食应当多吃温补脾肾阳气为主的食物,肉类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等;菜类如韭菜、芥菜、香菜、南瓜、生姜,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、白菜、芹菜、青菜,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,少吃食生冷黏腻食物。

  常用艾条灸命门、关元、中脘、足三里以温补脾肾,强壮身体;平时多喝热水,长期坚持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打球、游泳等。

  5.痰湿质

  因体内痰湿凝聚、水液运化乏力,可表现为形体肥胖、面部出油、口黏苔腻、身重不爽、易困倦等。冬季饮食应多食用具有健脾、化痰、除湿功效的食物,少吃肥肉及甜、粘、油腻的食物,冬瓜、荷叶、山楂、赤小豆、扁豆、枇杷叶等能够宣肺、健脾、益肾、化湿、通利三焦。可适量饮用茯苓薏仁茶、薏苡仁粥、白扁豆粥、冬瓜蚕豆汤等。冬季也应坚持运动,节制大喜大悲,尽量避免涉水淋雨、久居湿地,注意保暖,防止外感寒湿之邪伤脾困脾。

  6.湿热质

  因湿热内蕴可表现为面垢油光、口苦口干、唾液黏稠等湿热表现。冬季饮食建议选择清热除湿、燥湿醒脾的药食,可以多喝苦丁茶、乌龙茶等;多吃赤小豆、绿豆、芹菜、黄瓜、薏苡仁、莲子、茯苓、鸭肉、鲫鱼、冬瓜、苦瓜、藕等能够祛湿的食物。

  薏仁芝麻汤、绿豆决明子汤、芦荟苦瓜排骨汤等都是较好的清热利湿饮食,辣椒、牛肉、羊肉、酒、韭菜、生姜、胡椒、花椒、火锅、银耳、燕窝等不宜食用。冬季运动重点在舒展筋骨关节,增加身体柔韧度,可选择如瑜伽、五禽戏、太极拳、普拉提等运动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、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。

  7.平和质

  阴阳气血调和,该体质多体态适中、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。养生调养的第一原则是膳食平衡,要求食物多样化,冬宜温补,选用温热助阳之品,以扶阳散寒,如姜、胡椒、羊肉、牛肉、枣、鳝鱼、鳖等温补的常用食品;同时多吃五谷杂粮、蔬菜瓜果,忌油腻、辣食物。红枣姜茶、豌豆虾仁、小米粥、山药芝麻糊、南瓜饮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